鄭正雄 Jero Cheng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專任助理教授
進口品牌的辦公傢俱,也在此時期大量進軍國內市場,掀起一股“土洋”大戰的旋風。1987年,優美與美國第一大品牌Steelcase合作;國齊公司則與日本Plus合資成立國台實業,以代理Plus的辦公傢俱及文具為主;1988年,香港最大辦公傢俱公司美時(Lamex)在臺灣成立分公司,代理美國Steelcase及日本Uchida,德國Sedus、Dauphin,義大利Com、Faram等品牌;同年,雅浩公司成立,代理美國第二大品牌Herman Miller辦公傢俱;1989年,臺灣全錄公司則成立辦公傢俱事業部,代理日本Itoki傢俱;同年,優美前副總經理許照明與三光行、頤達等合資成立優越公司,代理德國Wilkhahn、Vitra、K+N、Klober,奧地利Bene,義大利Mariani等知名品牌的辦公傢俱;國產汽車、全興工業及福興工業,則合資成立德芝美公司,代理美國Westinghouse屏風及義大利Fantoni傢俱;1990年,誠品公司代理美國Knoll,義大利Cassina、Sapoliti等品牌;1991年,香港誠利(Salloto)在臺灣成立分公司,代理德國Wilkhahn、義大利Frazza等辦公傢俱及美國Milliken方塊地毯等產品;同年,臺北貿易公司代理日本Okamura傢俱;1992年,優美與Steelcase合作破裂後又與美國第三大品牌Haworth合作後,先後在香港及新加坡成立海外分公司,並在泰國合資成立傢俱廠,開拓國際市場。

但是,上述進口辦公傢俱在臺灣市場的銷售狀況普遍不佳,代理權也屢次換手。僅美時、雅浩所代理的品牌較受歡迎而持續經營下來。值得一提的是,許照明于1989年底成立優越公司,以其卓越的產品開發能力,推出國內第一套塊狀屏風系統,搭配一系列歐洲高級品牌的代理,加上其完美的行銷包裝,大型精緻的展示中心與令人耳目一新的目錄設計,上市後即造成市場的轟動,在設計師市場大受歡迎,對優美形成極大壓力。可惜後繼無力,因資金周轉問題,而於1991年初結束營業。此階段受美國Herman Miller於1985年推出的塊狀屏風“Ethospace”的啟發,優越1989年底推出的塊狀屏風系統,除獲得外貿協會的優良產品設計以外,也使臺灣的屏風系統開始朝塊狀發展。其表面塊狀的分割,色彩材質的多樣選擇性,強大的走線功能,使辦公室呈現優雅美觀的效果,非常受到設計師及業主的歡迎,塊狀屏風很快成為屏風市場主流。但隨著同業競相投入塊狀屏風開發,使得市場競爭激烈,價格不斷下滑。此階段投入塊狀屏風開發的廠商有孚茂、德芝美、震旦、創奇、五峰、優美、欣美、景達等。

而當時市場另一個叫好的產品,是1991年全興公司開發完成的“Beam-based”系統傢俱,為臺灣首度開發的樑式(beam)獨立桌系統(freestanding system)。其具有歐洲辦公傢俱的風格,適合開放式空間配置型態的辦公室,有別于屏風系統工作站的封閉型態,因而甚受某部分設計師好評,可惜因成本偏高,銷售情況並不理想,而無法形成市場主流。1993年,震旦耗時兩年研發,投入數百萬模具費用,推出了臺灣第一款DTS動態傾仰系統(dynamics tilting system)人體工學椅--”CA”系列,首創了彈性靠背、彈性扶手、同軸傾仰機構、可拆式椅套等特性,也獲得了優良產品設計獎及臺灣精品獎,受到業界矚目。

1990年以後,台商辦公傢俱業者開始了一波中國大陸投資熱潮。臺灣兩大品牌震旦、優美也先後赴大陸設廠,其中震旦於1994年在上海嘉定設廠,陸續完成電子廠、傢俱廠及培訓中心、宿舍等基礎建設,使之成為具有研發、生產、培訓等功能的震旦園區;優美則於1995年在昆山設廠,廠區涵蓋了鋼制廠、木制廠、椅子廠及板式傢俱廠等,但因“優美”品牌在大陸已被人搶先註冊,所以在大陸另行以“優比”為品牌行銷。在建廠同時,震旦已開始從臺灣進口辦公傢俱到上海銷售,兩大品牌也陸續調動臺灣資深幹部赴大陸籌備行銷組織及進行行銷人員招募及培訓,逐步布建了中國大陸各一級城市的行銷據點,開啟了新一波的辦公傢俱朝高質化發展的趨勢。

此時期的辦公室,因資訊化的發展,工作溝通、交流更為方便。ISDN成為通訊的新名詞,網路的發展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透過電傳視訊,使人類溝通更無遠弗屆。電腦成為辦公室的基本配備,光碟的應用更是方便檔案存儲。這些都預示著辦公室自動化時代的來臨,辦公室設計朝著智慧化、符合人性化的需求發展,各種新觀念被用來解決辦公室自動化所帶來的困擾與問題。具有足夠的休閒空間,良好的空調、採光、照明,辦公環境的綠化,精緻典雅的室內與色彩設計,舒適的人體工學椅,妥善應用系統傢俱的辦公空間等,成為企業與員工共同追求的目標。
成熟期(1996-2004)
自1990年代中期以後,由東南亞開始的金融風暴橫掃亞洲、歐洲及中南美洲,造成世界性的經濟風暴,各國經濟普遍衰退,甚至負成長。臺灣高科技與資訊、通訊、網路相關產業為此階段經濟發展撐起一片天空,是在此波風暴中使臺灣經濟倖免於難的重要關鍵之一。臺灣經濟平均成長率仍能維持在6%以上,也持續維持了辦公傢俱市場的榮景不墜。但整體辦公傢俱市場已呈現飽和,成長也趨緩,辦公傢俱產業開始步入成熟期。
此時期,在辦公傢俱市場規模並未大幅增加,而辦公傢俱廠商眾多的情況下,競爭更為激烈,市場秩序混亂,形成價格戰,使小規模業者經營更形困難。整體辦公傢俱市場,使大者恒大、小者恒小,乃至於退出市場,形成優美、震旦雙雄割據的局面。產品部分,傳統桌櫃類已逐漸衰退,屏風類則趨於成熟。

此階段,震旦、優美均分別推出功能較為簡單的獨立桌系統,主要用途著重於會議空間;優隔公司的活動高隔間,則漸次取代傳統木作及石膏板隔間,成為辦公室隔間的新寵; 1996年,優美率先發表”mobile office”新概念傢俱;同年,美時傢俱推出新的系統傢俱”System 338”,則是國內首度推出的柱式(post)系統傢俱,以轉柱為基礎結構加上薄屏風形成新的系統傢俱概念;景達公司則是由室內設計轉入辦公傢俱行業,於1997年推出”AXIS”系統傢俱,是國內第一套整合式系統傢俱(Integrated System Furniture),可由矮屏風延伸到高隔間,以及木制獨立主管桌系統,其最大特點為首度採用鋁合金框架及組合式結構,增加了屏風高度及寬度的組合彈性,屏風收邊有六種顏色材質變化及十種材質面板可供選擇,為臺灣屏風市場功能性最強大的設計。1998年,優美進行多角化經營,跨足文具用品及DIY傢俱市場,分別成立了優美文具及聯匠傢俱連鎖店,但最後以失敗收場。

由於資訊、通訊、網路科技的發達,帶動歐美新的工作型態興起,虛擬辦公室、機動辦公室、家庭辦公室等工作型態觀念,在歐美日漸普及,辦公環境與傢俱的設計觀念及品質,均有顯著的進步。此波的辦公室革命也會影響到臺灣,整合式系統傢俱,及歐洲式的獨立桌系統傢俱,成為新的主流趨勢;機動辦公傢俱及SOHO傢俱,也成為未來的新型態辦公室概念傢俱。世紀末的辦公傢俱市場呈現了一股求新求變的新動能。

隨著千禧年的到來,優美傢俱進行世代交替,林偉修正式接下董事長兼總經理職務,陳俞宏則被任命為營運長,陳世卿為辦公家具事業部本部長。而震旦傢俱則是成立逢第一個十年,在震旦董事會謝茂振理事及總經理李中光領軍下,對外宣誓要成為臺灣辦公傢俱第一品牌。提出了經營的四大主軸,那就是「產品差異化、物流效率化、工廠彈性化、幕僚直線化」。以追求產品創新領先,提升客制化服務及精緻服務,落實供應鏈管理以降低採購成本,並舉辦營業銷售獎勵活動,以觀摩全世界第一大辦公傢俱展覽「德國科隆傢俱展」為獎勵標的。因此各部門全面啟動各項執行計畫,在產品策略上,包括轉投資成立普羅集及恒啟兩家工廠,分別發展新的獨立桌系統傢俱及板式系統傢俱,以擴大產品線;普羅集公司於2000年推出的”IO”系統,為國內第一套功能完整的獨立桌系統,可延伸到屏風、展示架、儲藏櫃及公共座椅等系統。另外是與日本共榮工業合作開發”@系列”整合式系統傢俱,包含了PA屏風、DA系統桌及BA系統櫃等,並于2000年底順利上市,帶領了新一波產品設計風潮,確立了臺灣辦公傢俱走向鋁合金材質為主的設計趨勢。另外也回聘了剛完成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的鄭正雄擔任總經理特助,負責產品開發整合、品牌形象提升及新事業籌畫等專案,並兼任普羅集公司副總一職,協助普羅集的籌備及產品推展等,並倡議成立企業內的辦公環境綜合研究所,從事辦公環境研究與出版等提升產業水準的非商業化投資,他的論文”臺灣辦公傢俱演進與發展趨勢”也成為臺灣第一份辦公傢俱專業珍貴文獻。2000年底震旦終以近19億的營業規模正式超越優美傢俱,躍升國內辦公傢俱第一品牌。

|